“元宇宙”(metaverse)这个词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了,但直到去年3月,号称“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成功上市,这个沉寂许久的名词才意外破圈,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元宇宙就迅速走上爆红之路。先是“链圈”人士发现了它作为NFT应用场景的巨大价值,将它大肆热炒了一番。随后,包括脸书、微软、英伟达在内的一众大型科技巨头也先后对元宇宙表示出兴趣,宣布要对其进行布局。其中,态度激进者如脸书,不仅宣布要“allin”元宇宙,甚至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公司名都改了。一时之间,整个“元界”百花齐放,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目前参与元宇宙的大型科技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以脸书、微软为代表;第二类企业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第三类企业以亚马逊、英伟达为代表。下面,我们就对上面提到的六家企业的具体布局状况进行一些介绍。
脸书:“all in”元宇宙
在众多科技巨头当中,脸书是对元宇宙反应最为积极的。
从2021年6月宣布将组建元宇宙小组,到10月时将公司的名称直接改为Meta,脸书拥抱元宇宙的态度可以说是无比坚定。对元宇宙的布局其实担负着脸书的两个重要战略目标:一是要创造新的流量增长点;二是要掌握对硬件、操作系统等底层设施的主导权。而为了实现这两个战略目标,脸书可谓是全力以赴(all in),其投资涉及了从硬件到应用的各个方面。
首先,早在2014年7月,脸书就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著名的VR设备公司Oculus。在将Oculus纳入囊中之后,脸书在人、财、物等方面都对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这使得Oculus得以四面出击,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其次,为了配合在VR硬件领域的布局,脸书也花费巨大精力进行了元宇宙应用和内容的开发。针对人们对于VR生活、工作、以及社交娱乐的需求,脸书一下子推出了四个VR平台,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元宇宙应用生态。脸书还建立了一个AppLab平台,让一些小型开发团队可以绕开应用商店,直接向用户分享其VR游戏作品——很显然,这个举动其实是一种绕开苹果和谷歌,抢占内容入口的尝试。
再次,脸书还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给予了格外的关注,试图利用它们打造一个专为其元宇宙服务的金融体系。2019年6月,脸书曾联合二十余家企业,宣布要推出一款叫Libra的加密货币。但由于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巨大压力,Libra项目不得不一再缩水,并改名为Diem。
微软:从企业端开始突破
在对元宇宙进行布局的策略上,微软和脸书颇有相似,都是软硬件全面推进,但在具体的实现上,它又和脸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具体来说:
一方面,微软花费了巨大资源,对元宇宙的入口进行争夺。不过,和脸书押注VR不同,微软更重视对MR市场的争夺。
脸书选择了VR作为主攻的突破口,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其技术上容易实现,而微软选择了技术上更难的MR显然是有其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
2016年,微软就推出了HoloLens。相比于当时的类似产品(如谷歌Glass),HoloLens在性能上要远为强大。2019年,微软又乘胜追击,发布了实用性进一步改善的HoloLens2.
另一方面,微软在元宇宙的软件领域也下了巨大的功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和脸书侧重于直接的消费端应用不同,微软更加重视元宇宙在产业方面的应用,甚至提出了“企业元宇宙”的概念。
在2021年底,微软就宣布了两款元宇宙应用:Connected Space和Meshfor Teams。其中Connected Spaces主要被用来进行企业管理。而Meshfor Teams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元宇宙的办公环境。
苹果:不愿多提元宇宙
苹果对于元宇宙的态度显得克制得多。苹果CEO库克在接受采访时就表态说:“我会远离流行词汇。我们只叫它增强现实”。很大程度上,苹果的谨慎态度是由其业界地位决定的。
元宇宙宣扬的开放、去中心化的理念与苹果一贯以来秉承的封闭生态也可以说是格格不入。基于以上原因,苹果在很长时间内对元宇宙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尽管苹果没有在舆论上强调元宇宙,但其实在私下,苹果对元宇宙的布局并不少。
一方面,虽然苹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推出其AR硬件,但是其已经申请了大量的相关专利。从美国专利局的网站上,我们可以查到大量苹果申请的与AR眼镜相关的专利,例如其中的“视网膜直接投影技术”(Direct Retinal Projector)、“可变焦透镜系统”(Tunableand Foveated Lens Systems)。可以预见,其硬件产品一旦推出,将很有可能成为爆款,从而有效地维持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相比于硬件,苹果在AR开发平台上的布局要完整得多。其推 出 的 ARKit、Reality Kit、Reality Composer、Reality Converter,苹果就可以轻松打造完整的AR创作生态。一旦苹果有了自己的AR硬件,这个创作生态将为其争夺市场创造十分良好的条件。
谷歌:早发而晚至
在互联网巨头中,谷歌对于元宇宙属于“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典型。
虽然和苹果一样,谷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有优势的地位,但和苹果更重视固守现有地位相比,谷歌显然对AR技术可能带来的“创造性毁灭”更为关注。
首先,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谷歌从一开始就率先对AR进行了相关的布局。早在2012年,谷歌就推出了首款消费级AR智能眼镜Google Glass。从现在的观点看,谷歌当时的战略眼光是十分超前的。不过,Google Glass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由于市场反应暗淡,因此谷歌就停止了这个系列产品的开发。
不过,谷歌的AR之路并没有因此终结。2017年,谷歌面向企业客户推出了Google Glass企业版。由于是面向企业的,这一款智能眼镜在体积、重量和价格等方面的限制都比消费级产品有了很多放松,其对应的性能也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在制造业、农业,以及医疗领域,这款产品都收获了不错的评价。2019年,Google Glass企业版又进一步推出了其二代产品。
当然,除了在硬件领域尝试进行突破外,谷歌在元宇宙方面还进行了其他的努力:
它积极地将其本身的既有优势扩展到元宇宙领域。谷歌或许会成为未来元宇宙的一个重要的算力供应商和AI供应商。
亚马逊:从自身业务出发
和微软、脸书等巨头相比,亚马逊对于元宇宙的态度可谓是不温不火。从具体的实现路径看,亚马逊更侧重于从自身现有的业务和资源出发,对元宇宙的商机进行探索。
目前亚马逊对于元宇宙的探索,基本就是这两大业务的延伸。
一方面,亚马逊积极利用与元宇宙相关的AR、VR等技术,在零售领域进行升级。比如,不久前,亚马逊就推出了一款名为Room Decorator的AR购物工具,该工具支持用户在个人空间里可视化查看家具和其他家装饰品。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购买家装之前,提前预览未来的装修效果。
另一方面,亚马逊积极利用其在云计算方面的优势,推出了一系列与元宇宙相关的云服务产品。例如,在工业领域,元宇宙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数字孪生。针对这一需求,亚马逊推出了Amazon IoT TwinMaker。
英伟达:元宇宙的“卖铲人”
在这一轮元宇宙热潮中,英伟达是一个比较积极的鼓吹者。应该说,英伟达对于元宇宙的热衷,本质上还是由其自身的业务布局决定的。
在对元宇宙的基础设施上,它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在进军元宇宙时,英伟达牢牢抓住了芯片这个核心。在元宇宙时代,由于有大量的图形渲染和AI学习的需要,因而对这类芯片的需求更大。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英伟达不仅推出了专为TB级加速运算而设计的CPUGrace,还给出了将其和英伟达出产的GPU配套使用的计算解决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元宇宙环境所面临的海量计算问题。
另一方面,英伟达针对元宇宙的创作需要,专门推出了3D设计协作平台Omniverse。这一平台最初于2019年推出,其核心是英伟达GPU和皮克斯的通用场景描述。目前,已经有很多著名企业开始利用Omniverse进行工业设计和流程优化。例如,宝马集团正在为其工厂建立多个工业数字孪生;爱立信正在采用Omniverse构建城市地区的数字孪生以帮助确定如何建设 5G网络;而西门子能源则正在使用Omniverse构建发电厂的工业数字孪生。
可以看到,在现有的定位之下,无论谁会在元宇宙收获最大的一桶金,作为“卖铲人”的英伟达都可以在它们的利润当中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一杯羹。
科技巨头是如何布局元宇宙的文章转发自互联网,版权归其所有。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
Copyright © 2023-2024.Company 短视频duanshipin.vip All rights reserved.短视频